回顧一下互聯網發展,最初是局域網主要解決網絡傳輸。逐漸發展成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出現主要解決人連接信息,為了高效獲取所需信息;涌現出了搜索巨頭谷歌和百度等(同時也包括信息門戶等),第二代互聯網主要解決連接人,所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普及,正在深刻改變整個網絡營銷市場的生態,大數據、智能化、移動化必將主導未來的營銷格局。自然也成就了阿里、騰訊、在線支付、嘀嘀打車、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第三代互聯網主要解決連接物:萬物互聯智能時代,如5G網絡、無人汽車、智能家居、人工智能AI、深度學習、區塊鏈等都是圍繞AI與物的交互。在這個萬物互聯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怎么做網絡營銷?
無論是新營銷方式還是傳統營銷模式,我認為都可以有效結合,傳統營銷模式依然適用今天的發展,但是必須需要轉變思維,看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更需要借助高效的互聯網工具提升營銷效率。營銷的目的是把產品賣賣出去、把產品推送給有需求的客戶,通過與客戶的聯系建立客戶服務,才能得到用戶的忠誠度,逐漸形成品牌。綜上所述,把產品銷售出去的過程就是營銷,但是必須根據市場環境變化、產品定位、消費者需求進行營銷策略 的修正與方式的迭代。
1、信息流廣告,屬性:廣告找人,例如:騰訊社交廣告:包含騰訊旗下社交系產品微信、QQ、QQ空間等app;百度信息流:包含手機百度、貼吧和百度瀏覽器等app;新浪扶翼:包含新浪新聞、新浪體育以及新浪財經等app;今日頭條:包含今日頭條和內涵段子app;這些都是主流的媒體平臺,因為都是自家媒體資源,質量相對高一些。主打原生,注重用戶體驗,所謂的千人千面個性推薦、整合資源品效合一,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信息流這么火爆的原因。
2、SEM廣告(搜索引擎競價排名),屬性:人找廣告媒體資源:主要以主流搜索引擎為依托,受眾明確,廣告平臺清晰透明。流量覆蓋:本身的量級并不少,但是相比于信息流廣告,就稍微有些欠缺。主要是靠競價,所以價格非常高。
3、SEO(搜索引擎優化),屬性:人找廣告,依托搜索引擎流量入口,通過SEO技術獲取目標客戶的過程。
4、DSP廣告,屬性:廣告找人,DSP平添主要是對接合作媒體,通過ADX與SSP實現鏈接,好處就是媒體資源豐富,而且移動端更加明顯,符合現代網民終端需求。不足之處:就是資源質量不同平臺良莠不齊,重要的是個別不透明的因素影響著實際投放效果。
5、聯盟廣告,屬性:廣告找人,如百度網盟,谷歌網盟都是PC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互聯網廣告的典型代表,主要媒體渠道以合作媒體為主,媒體質量良莠不齊。流量覆蓋:流量很大但質量和客戶轉化較差。
6、社交營銷
通過社交媒體如騰訊QQ、微博、QQ空間等進行營銷活動。
7、視頻廣告營銷
國內知名愛奇藝、騰訊視頻和優酷分別以4.81億、3.97億、2.89億的月活用戶量繼續保持前三,可直接在線開通視頻廣告投放功能。
8、網址導航營銷
網址導航市場PC端格局逐漸趨于穩定,但仍須不斷創新發展,移動端的興起使行業進入新的競爭階段。生態、內容、移動、個性化成支撐網址導航產品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9、應用市場營銷
手機應用市場行業發布0排名(應用寶、360手機助手、小米、華為、百度手機助手、91、豌豆莢、安智、歷趣、沃商店),從排名上我們可以看出,現手機應用市場分成三個陣營:互聯網巨頭旗扶植平臺、手機硬件廠商新興力量、第三方平臺創新蓄力,當前混戰的格局足可以比喻成“三足鼎立”之勢。
10、問答營銷(問答、文庫、知乎)
問答平臺有:百度知道、知乎、搜狗問問、360問答、愛問等。還可以通過百度文庫、經驗及貼吧等進行營銷。
11、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
1)企業型自媒體:企業用來發布或轉發與自身相關的資訊等加強企業與粉絲、客戶之間的互動聯系,以擴大影響力和營銷購買力的自媒體;
2)內容型自媒體:個人通過自身的原創與原生態形式視頻或文章等方式展示,與用戶產生共鳴以此提升知名度而盈利的目的的自媒體。
企業型自媒體就是為了擴大影響力和營銷購買力,內容型自媒體就是為了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盈利。它們的區別是企業型自媒體是通過粉絲購買產品來達到盈利目的;內容型自媒體是通過吸引第三方平臺的介入用邀稿或者投放軟文的方式實現人盈利的
12、電商廣告(淘寶、天貓、京東)
隨著網絡快速發展,網購已經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也成就了很多的知名電商網站。如: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廣告
上面我列舉了一些常見的營銷方式,但是這些營銷方式不一定是你的菜,哪種營銷方式適合自己,主要取決于自身產品與服務對象。如果你的產品缺乏競爭力,導致你的產品看似“需要”,實則變成了“需而不要”。因為缺乏承諾兌現,他即便通過營銷了解了你,會欣然“體驗”你,但一次“體驗”之后又會放棄你。你的產品很快被別的產品取代,你的故事很快被別的故事岔開,你的“體驗”很快被別人迭代,你精心勾兌的“產品經理學說”很快被人忘記;蛟S以前消費者更看重產品功能需求,現在還看重情感、價值觀、文化等,許多新產品以此成為差異化的手段。但當大家都做到了,并習以為常的時候,這種差異化思路也就到頭了。